技术摘要
机锋网谈毅:开发者是弱势群体
2010-09-06

导读:我们曾报道过一篇文章《程序员平庸or伟大,证据就在代码里》。文中提到:应该怎样评价一个程序员是平庸还是伟大呢?笔者认为应该让代码来说话。但是现实工作中,真的有代码,有技术就够了吗?程序员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?在产业链中,他们究竟处在怎样的位置上呢?

开发者小王的一款应用在Android平台受到欢迎。一家终端厂商找到小王,希望他开发同样一款应用放在厂商应用平台上。小王答应了。厂商说:“那我给你1500块钱,行吗?”

迈奔灵动CEO谈毅直呼:程序员很悲哀,开发者开发出一个版本的应用,至少两个月。1500块钱,简直是对开发者的讽刺啊。

开发者是弱势群体 未来将成为价值核心

谈毅称,目前开发者还是弱势群体,在食物链中处于最底层。“位于最顶层的是高通等芯片厂商,控制着手机产业的发展。其次是联想等终端厂商、联发科等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,他们的利润包含在终端的售价中。位于底层的则是移动开发者们,一方面不敢大规模投入,担心好的应用被腾讯等巨头复制;另一方面从联想等合作厂商得到的少,这是程序员的悲哀。”

“智能手机和传统手机最大区别在于应用,没有应用的智能手机没有价值。恰恰非常讽刺的是,提供应用的这些开发者们,大部分提供的却是免费软件,手机厂商也出很少的钱给合作的开发者们。”

从长期来讲,应用提供商、内容服务商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价值。“当硬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,利润会走低。用户主要依赖的是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,这一点和互联网的发展类似。在互联网发展前期,ISP、互联网接入、设备公司很赚钱,但最后上市是新浪、百度等根植互联网、提供内容服务的公司。”他说。

“设备厂商在前期占有品牌优势,但随着终端量的增加,后期盈利能力将下降。从长线来看,内容服务商一定会行业主导。当量变发展到质变,内容提供商的价值就会凸显。”

国内免费是主流 探索免费下的商业模式

由于国内用户没有良好付费习惯,谈毅认为,在国内免费软件是主流,要探索免费下的商业模式。“如果找不到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模式,建议开发者在国内不要做了。”

免费软件下可采取两种盈利模式。一是广告模式。移动互联网有天然的优势,对用户的细分市场更准确。“与我们合作的一些好的应用软件,每个月广告收入可达到1万块钱。”二是模仿网游模式,进行道具收费,提供小额支付等。

谈毅称,目前接触的开发者主要做国外市场,虽然赚到的钱不时很多,但可以维持团队的基本运营。“Android开发还没有iPhone开发那样突出的成绩,但也在迎头赶上。Android手机量越来越多,应用开发势头正向利好方向发展。”

预计两年内Android应用开发市场规模超iPhone

谈毅认为,现在Android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,预计明天底到后年初将会发生井喷。“Android应用开发市场规模一定会超越iPhone。最多两年内,Android开发者分成将达到1亿规模。”

“iPhone更多是基于小众需要,Android更多是基于大众。Android手机将很快降到1000元,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。Android应用开发市场规模超过iPhone也是迟早的事,这是市场决定的。”

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Android什么时候能降到500-1000元,这是左右Android在世界发展的关键。这取决于芯片商解决方案的价格。”谈毅说。

呼吁同行创新 复制和盗版阻碍产业发展

谈毅呼吁同行公司加强创新,称很多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如腾讯都在做抄袭,使很多应用开发先行者成为炮灰。“开发一款应用,创造一片市场,却被后来者接手过去,确实令开发者很悲哀。”

“国内手机应用产业要想发展,一定要鼓励创新。如果以腾讯的方式做事,这个行业不会有进步,大家都不敢创新了。”

除了复制,国内还存在大量盗版。谈毅称,从91手机助手开始,市场的风格就变了。“国内有一个现象,只要有一件事成功了,别人就会模仿。91做盗版最成功,出现大量模仿者并不意外。”“这种盗版行为很短视,虽然用户在这里免费下载很‘爽’,但实际在破坏整个产业的结构。”

未来应用软件将跨平台 首发创造价值

随着应用平台的增多,开发者在选择在一款主要平台的同时,也不会放弃其他平台赚钱的机会。谈毅认为,未来的应用一定是跨平台的,一款好的应用将在各个平台都出现,关键是看谁首发。“首发的平台将产生更多价值。”。“毫无疑问,应用软件将首发在最大的平台,实际上这个平台就是Android。”

谈毅认为,一个团队的成功,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,一是技术实力,相同的功能下,比别人更快更稳定,把握住html5、用云计算等潮流。二是理解用户的需要。“用户对需求的理解很模糊,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把握用户的心理,推出用户想要的东西,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这一点比技术更有领先优势。”而剩下的运营、推广、支付问题,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协助完成。

“别人可以模仿你的产品,模仿你的创意,但模仿不了你的团队。”

 

原文出自:Techweb